成都侦探: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社会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3月2日发布《法治蓝皮书》。蓝皮书指出成都情人取证调查,随着信息处理和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个人信息滥用问题日益突出。日益严峻,社会对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成立个人信息保护现状专题课题组,在北京、成都、青岛、西安四个城市进行调研。 结果令研究小组的成员感到惊讶。 他们将我国个人信息滥用行为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类:
首先是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相关组织收集了大量超出其所处理业务需要的不必要或完全不相关的个人信息。 例如,一些商户在申请会员卡时,要求顾客提供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子女状况等信息; 有些银行要求申请信用卡的客户提供个人当事人信息、配偶信息甚至联系方式。 等待。
二是未经授权泄露个人信息。 有关组织未经合法授权、未经个人许可或者超出必要限度披露他人个人信息。 比如,有的地方公示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者的姓名、家庭住址、工作地点、违法行为等; 部分银行通过网站和相关媒体披露债务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邮寄地址等信息; 一些学校在校园网站上公布师生缺勤原因,或擅自公布贫困学生的详细信息。
第三种是未经授权提供个人信息。 有关组织未经合法授权或未经个人同意,向其他组织提供其持有的个人信息。 例如,银行、保险公司、航空公司等机构在未经客户授权或超出授权范围的情况下共享客户信息。
更糟糕的是非法买卖个人信息。 调查发现,社会上存在大量兜售房主信息、股票投资者信息、商务信息、车主信息、电信用户信息、患者信息等现象,并形成了一个新兴行业。 例如,个人办理买房、买车、住院等手续后,相关信息被相关机构或其工作人员出售给房屋中介机构、保险公司、母婴用品公司、广告公司等。 。
调查发现,虽然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有权知道个人信息的存在,并在滥用造成损失时要求赔偿,但很多人认为自己没有权利拒绝提供信息。
42.5%的受访者告诉研究团队,他们遇到过相关机构不当处理其个人信息的情况。 但研究团队认为,这一数据仅反映了那些明显感觉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滥用到一定程度的公众的情况,并不能反映那些个人信息被滥用的公众的情况。被虐待,但尚未意识到。 案件。
受访者普遍认为相关机构在处理个人信息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例如,未明确告知个人信息的用途; 大量信息与所处理的业务无关; 有关机构超出原始目的使用个人信息; 相关机构的个人信息存储机制不健全,存在信息泄露、篡改等可能性。 这种情况在政府机构中也相当多地存在。
调查过程中,不少受访者表示希望相关机构删除部分或全部信息。 因为他们要么不再接受其服务,要么经常受到电话和电子邮件的骚扰。 “个人信息的滥用正在威胁我的生活安宁、生命财产安全,让我感到压力或不开心,”一位受访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个人信息被滥用的调查曾提出投诉或提起诉讼。 造成公众遇到困难或不愿投诉、提起诉讼的因素包括:无法确定由哪个机构承担责任、无法确定向哪个机构投诉、向谁提起诉讼、无法获得有力的支持等。证据不足、投诉或诉讼费用过高等。
即使采取投诉、诉讼等救济措施,也只有8.1%的人获得救济或实现目标。 其他人要么因为处理个人信息的机构推诿或搪塞而置之不理,要么因为他们预计自己无法通过投诉或诉讼。 诉讼获得救济,但中途放弃。
研究团队认为,这一结果与现行个人信息保护法规的缺陷密切相关。 由于个人信息保护缺乏专门规定,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应遵循哪些原则、信息主体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享有哪些权利、如何制裁滥用个人信息的信息处理者以及由什么机构负责执法等方面也存在质疑。
电话:13530722851
地址: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街道